主页 > 名言格言 > 正文

家风家教格言

2025-03-03 19:23:57 点击:0
家风家教格言

家风家教格言

家风家教格言

1、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2、实爱无成见,真信须勿疑。

3、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

4、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

5、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6、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7、亲人间的他恨比蝎子还危险。

8、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9、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

10、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11、家家有本难念经,唯有开心念得通。

12、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13、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14、男人分有三夫:弱夫、暴夫、丈夫。

15、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16、人生最大的秘密和财富是健康,快乐。

17、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18、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19、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20、道在恩义并用,相处合道,能侍奉终身。

21、凡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母的资格。来源 wWw.

22、勤俭不是一时节约,而是一世的坚持与努力。

23、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24、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25、诚实守信,开明勤俭,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26、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27、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28、女人什么事也不做,全部依赖丈夫、依赖父母,叫弱妇。

29、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30、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31、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32、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33、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

34、丈夫则勇于承担一家的责任,以理服人,一家人有过错反过来自己生惭愧心。

35、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36、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37、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家风家教格言(二)

1、有意义的生活必有计划。

2、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

3、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4、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

5、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6、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7、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8、女人有三妇:悍妇、弱妇、媳妇。

9、吃饭穿衣量家当,一屋老小心不慌。

10、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

11、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12、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

13、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14、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

15、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16、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17、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18、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须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

19、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做一个孝敬懂事的好孩子。

20、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21、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22、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23、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代代相传。

24、读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

25、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26、男子汉大丈夫要说话算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到做到。

27、遵从父母教导,孝顺双方父母,感恩对方付出,珍惜幸福生活。

28、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天地自己闯,靠天靠地靠祖宗不如靠自己。

29、道德是天地的规律,本分是个人的规律,我们违背了规律,人就有灾难了。

30、不孝公婆,种下如此之因,待儿女长大之后,定也会受儿女不孝自己之果报。

31、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闹得家务不合分居另过,家庭分崩拆离,家道不兴。

32、为父而不能尽父之道,则家无孝友之子;为师而不能尽师之道,则门无行艺之士。

33、教育孩子五步曲:养、育、教、领、导,但不许管。重点要培德,把道德教育好。

34、维祖卓识图迁,艰难风雨肇云,世系移蕃,各省籍贯他州;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焉。

35、公婆如同一家之树根,想要枝繁叶茂,花香果甜,定要善待树根,往根上施肥、浇水、松土。

36、媳妇的意思是平息一家的不和,做和睦一家的吉祥使者,对人人平等、和气,齐满一家的福气。

37、婆母所爱之物,我当爱之;所爱之人,我当敬之。准能得婆母的欢喜心。再能理解老人的心,顺老人的意,便是得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