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摘美文 > 正文

小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全(热门9篇)

2024-08-28 01:17:08 点击:0
小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全(热门9篇)

小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全(热门9篇)

小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全 第1篇

小学生科学论文范文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物理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小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全 第2篇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小学生科技500字小论文范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人说小学生能有自已的发现吗?当然有、只要是通过自已的眼睛,自已的双手,经过自已的思考而找到的一个答案,一个解释,一个推理的论证,都是属于你自已的发现,不管其中你是否曾经问过老师,查过资料,请教过别人,只要它已经转化为你自已的认识,你自已的智慧,你自已的方法,都属于你的发现。许多事物都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认识去尝试。我们只要用心很多事情我们都能很好地将它解决。

创新在哪里?创新就在我们身边。记得上写字课时,我用毛笔练习写字。下课后,由于来不及清洗毛笔,过了不久,毛笔就变得硬梆梆的。几次下来,几十元一支的毛笔就报废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便把毛笔放在墨盘里.可一不小心。毛笔滚落下来,又把我的书籍、试卷全弄脏了。既不方便,又不卫生,该怎么办?我想到毛笔变硬是因为缺乏水分,便灵机一动,根据“毛细现象”,把笔杆固定在瓶盖上,再把它插入装有适量水的瓶子里,让笔尖接触到水面,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其他同学也按我的办法去做,效果还真不错。一些事情我们只有去勇于尝试发现才可以成功,不要怕失败,不要怕跌跤。相信自己就可以成功,我们的生活在与发现。就像是这件事,我虽然失败过,但是我没有放弃,所以我成功了。如此渺小的一件事情也可以发现它其中的道理。

小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全 第3篇

8月8 日 星期五 晴

一天,我又到学校旁边的那条小溪边去玩。

溪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小石头。一尾尾小鱼儿,多么悠闲,它们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

岸边蜻蜓可多啦!有金黄的,有青绿的,还有大红的??蜻蜓飞来飞去,飞上飞下。我看见一只大蜻蜓停在狗尾草上。我猫着腰悄悄地走过去,右手慢慢地向它靠近。我猛地一捉,把 大红蜻蜓逮住了。

蜻蜓的眼睛好像小玻璃球,好看极了。放学了,我把它带回家给妈妈看。妈妈说:“蜻蜓是益虫,会吃蚊子。”

听说蜻蜓是益虫,我赶紧把它放了。蜻蜓飞了,飞向晴朗的天空。我祝愿它平平安安??

8月8 日 星期五 晴

一天上午,我蹲在门口吃饭。几粒米掉在地上,引来了一只“侦察兵”蚂蚁。它急急匆匆地到米粒旁边,那样子好像是一个三月滴水未尽的饿汉看到了山一般大的面包——想将食物全搬走,可心有余而力不足。它使出全力,却只搬得动一粒米。“唉,它太小了!”我自言自语道。蚂蚁“吃”心未死,它又紧抱米粒,一晃身子,将米粒背了起来,可就像一个人要搬走一座山一样,毫无希望。它只好悻悻而去。

“唉,毕竟是只蚂蚁!”我替它惋惜,“要是它力气大,那??”我刚要起身回家,惊异便把我拉了过来:刚才的蚂蚁卷土重来,身后还跟着大队人马。只见它们有的聚气凝神,紧抱米粒;有的二蚁连手,奋力拼搏;有的发起蛮劲,搬米疾走??不多工夫,米粒便象是返乡归国似的移向蚁穴。

小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全 第4篇

曾经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学校最重要的单位在哪里?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如教导处、教科室、年级组等。它们的地位自不待言,然而,它们都离学生还有一段距离。因为,我们的教育最终是要惠及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在特定的班级和教室里成长的,特定班级和特定教室的力量,决定着我们学校真实的教育成效。所以,学校里最重要的单位应该在班级,在教室。

教室,一个相对于学校更微格的地方,儿童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儿童生命之舟远航的起点,儿童生命中的第二个“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教室的形象就是洁白的墙壁、擦得干净的黑板,以及一排排整齐的课桌椅。除了获取知识的神圣感,似乎总让人感到缺少些什么。如何让教师在教室中实现教育生活中的意义,获得教师的尊严,感到职业的幸福;让学生在教室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获得自信和成就感;让教师和孩子借助教室开启一段美妙的共同生活的旅程,这是教室的应有之义。

新教育实验领衔人朱永新曾对教室有这样诗意的解读——

一个教室,一个生活于同一个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同志者。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彼此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

如何在教室书写生命的传奇,陶____“六大解放”给了我们启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幸福的人。解放孩子,让他们彼此珍惜,共同编织梦想,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成长自己,通过解放孩子们的心灵,还他们一个温馨、快乐的、可以不断长大的教室,还他们一个勃发生命的童年。我校于2025年9月开始

启动新教育实验“完美教室”创建行动,让师生生命在教室里相互激荡,共同穿越一门门完美的课程,共同享受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一、构筑教室文化系统

教室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班级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是孩子们心智得以提升的关键。有老师可能要问:班级文化是教室里张贴的图片、文字吗?墙壁是可以说话,环境是可以育人,但如果把班级文化等同于美化教室环境,那似乎浅薄了一些。我们理解的班级文化是师生生存和生活的方式,注重一种理念的追求,渗透着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流淌在师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

实践中,我们以班级文化构建为总目标,提出了“五个一”的建设要求:

1.一个富有寓意的班名。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教室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名称不仅仅是个代号,更多的则是凝聚的一种信念、一种理想。班名的确定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龄特点,也要体现自身班级的特点。

我校十几个班的班名,有小动物,有大自然中的植物、有文学故事中的角色等,如“花儿班”、“七色阳光班”、“小蚂蚁班”,“彩虹班”、“小蜜蜂班”、“蒲公英班”等等,这些名字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只要能够从这些平淡的名字、平常的事物中,充分挖掘其不平凡的内涵,它就能够在学生们的心中真正地活起来,成为大家共同生活的愿景。

如小蜜蜂班:小蜜蜂,跑尽千里路,博采万朵花,把酿制的甜蜜贡献给人类。它们具有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坚强勇敢、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老师希望班上的孩子个个像小蜜蜂一样聪明、活泼、团结、勤劳,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在活动中尽显风采,就把班级冠名为“小蜜蜂班”。

2.一个简约的班级标识

如班徽、班旗等,是班级的象征物,一般是围绕班名展开,由全班同学集思广益,共同绘制而成。可以采取全班征集评选、在优胜方案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一个个设计独特的班级标识,或象征着班级寓意,或体现着师生的愿景。

“绿芽班”的班徽,是由一本书和一棵幼苗组成,希望同学们像一棵小苗,班级好似一本拥有丰富知识的书,幼苗在书香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对于局外人来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但对于绿芽班里的孩子们来说,这却是只属于这个班级的,它体现着一个班级精神生命的走向。

3.一首昂扬的班诗或班歌

班诗、班歌是班级的灵魂,代表着一个班级的精神所在。有了班诗、班歌,学生就有了一种精神,学生就可以拧成一股绳,处处为班级着想,事事为班级争光。

班诗诵读开启孩子们幸福一天的学习生活。“梦不再遥远\我的心飞翔在广阔的蓝天\白云是我的伙伴\清风给我指点\理想的光芒照亮了天边\宏伟的志向飞越了高山\路不再艰难\勇气是我的伙伴\智慧给了我指点\飞扬的生活描绘着美丽的画卷\诚挚的话语是最好的祝愿\心翔蓝天\每一次的起舞都有阳光的灿烂\心翔蓝天\每一场的演出/!/都有壮丽的景观\心翔蓝天\每一次尝试都无悔无怨\心翔蓝天\梦想的舞台永远五彩斑斓”这是蓝天班的班诗,这首诗诠释着新教育带给师生的幸福生活,也诠释每一个____人践行新教育的步伐和决心。

4.一句励志的班级口号

班级口号与学校的校训类似,是用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的语言,阐明班级的价值追求。如“我自信,我团结,我成长!”、“创最好的班级,做最棒的自己!”等一句句励志的班级口号,充分展示了班级的成长理念。

5.一个幸福的生师约定

这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对未来的一个美好的约定。如小蜜蜂班班级师生约定:懂得用嘴角微笑,学会用耳朵聆听,知道用小手帮忙,学会用心灵理解。班级约定在重要的场合由教师和学生宣誓,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震撼力。

独有的班级名称、班级口号、班级标识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彰显着每个教室独有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有的班级名片。

“文化是活出来的”,教室文化也是如此,它应该在一以贯之的师生生活的点滴之中,在不断的濡染,编织与生成中活出来。无论多么构思巧妙的班名、班徽、班歌

、班诗,如果师生最终没有把那种精神活出来,文化的构建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班级文化还要通过班诗吟诵、背景故事讲述、建立班级激励机制等活泼有效的方法,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不仅能知晓自己班级的文化内涵,还要在行动上彰显,使班级文化成为一种“活”的文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促使这种班级文化不断生长和壮大。二、开发教室五大功能

班级文化构建的过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教室的变化,感受到行动的魅力。当然,赋予现代意蕴的班级,还应该在班级管理共同体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生智慧,使教室具有以下功能:

1.书香功能

教室里的书架上有充沛、流通的书籍能让学生触手可及,让学生随时都能找到适合他们年龄、适合他们阅读心情的书。教室里有形的书卷气成为沉淀在儿童身上无形的书卷气,使每一个走出这间教室的儿童骨子里都沉淀着一种独特、高雅的气质,并伴随永远。

2.生活功能

儿童是自然之子,每一个润泽儿童生命的教室,就是儿童的家,我们的孩子是教室里的小居民。教室应有花草,有小鱼、小虾等小动物,课余时间,孩子们在小花、小草、小鱼、小虾的亲手饲养中,发现生命的神奇和精彩,帮助他们打开大自然的奥秘之门,释放儿童的自然天性。

3.展示功能

教室内大部分地方应是师生、家庭、生活学习展示区,师生共同生活过的照片和文字,从稚嫩到成熟的艺术作品等等都可以进行展示,让师生在展示中幸福成长。当然,展示功能不仅仅包括这些,教室里小到一把扫帚的摆放,大到教室的整体布局设计,都应尽显和谐、美丽。它既不会因学生作品过多展示而显得空间压抑,也不会因为色块堆积而变得五彩斑斓,它讲究协调、平衡,甚至还有“留白”,兼舒适、活泼、灵动于一体。

4.实践操作功能

在同一个教室或在更广泛的互动环境中,为了解决许多有价值的

生活问题,师生凭借感兴趣的内容,以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多层次的实践操作,直观演示,共同探究、发现、推理、验证,进而揭示规律,让获求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5.交友功能

缔造完美教室,关键在人。教室无人,便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室,而是空洞的房间。一间教室的完美与否,并不取决于教室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谁站在教室里,它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和谐的生存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室的完美注入无尽的正能量,决定着班集体生活气氛的性质。而这种生活气氛的性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及其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何种努力。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偏爱,不歧视,真诚关爱,细心呵护,孩子在充满开放、包容、民主、自由的完美教室中积极参与、真诚合作、相互分享。让教室成为师生、生生、家庭的交友俱乐部,伙伴共成长之地。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创造温馨的心灵生活。我们在学桌编排上都注意要有利于孩子交友、学习。让所有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五人学习小组,组建交友俱乐部,放大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学生优势,既进行合作交流,又形成合理的竞争。

三、开发合适的班本课程

教室是一付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教育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完整的人。实践中,我们逐渐领悟,一个完美教室的缔造,课程是关键,它是一个班级真正的生命。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共同的成长密码,它包括:共同遵循的文明行为习惯,共同的整本书的阅读生活,共同的节日实践活动,共同的学科学习生活,共同的特长学习,共同的班级评价体系等,这些,组成了属于班级的课程体系。我们向往:开发出适合自身教室的班本课程。着力于孩子的完整教育,让课程催开学生美丽的生命之花,使每一个学生在课程中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喜爱的活动、喜爱的艺术、喜爱的运动。我们期盼通过班级课程的开发,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感悟生命的价值。

农事课程,播撒幸福种子

开发让孩子亲近自然、热爱乡村的农事活动。使学生多了身在农村,更能感受绿色生物生长生成的真实体验,随时都可在校园小农田里一露身手,开心地施肥、翻地、播种,在亲手栽培过程中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验劳动的快乐。亲力亲为,比城里孩子更有自豪感。

阅读课程,点亮童年世界

教育的目的,首先就在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生活。孩子们一起把家中读过的好书带来,充实班级图书角。班级有严格的图书借阅制度,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每学期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迎新年——送读书贺卡,评读书之星”活动、“亲子共读”活动,孩子们与阅读相伴的日子,是一段让生命绽放光彩的旅程。

体育课程,历练健康生命

倡导“热爱运动,健康第一”的理念,以体育文化课程建设为重点,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跆拳道、足球运动融入体育课堂,凝聚师生的精神动力。

艺术课程,点亮多彩人生

音乐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音乐的基本知识外,注重培养学生一些实在的艺术技能。音乐老师为蟋蟀班的孩子们精心开发了乐器课程——小提琴。让孩子们在小提琴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美,感受美,践行像蟋蟀一样敢于挑战,勤奋合作的班级精神。

社团课程,秀出绚烂生活

社团,是属于孩子的课堂,是更加开放的教室,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能给孩子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抹亮孩子的生命轨迹。除了校级社团活动,我校每班根据孩子的个好,组建了文学、跆拳道、儿童画、腰鼓、二胡、足球、京剧、学习互助等班级特色社团。通过科学、细致的社团课程规划,活泼扎实的社团活动训练,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他们热爱着,快乐着,收获着。

节日、仪式课程,擦亮孩子心灵

节日、仪式以其特有的程序、氛围能把孩子带入某种特定的时空,从而感受到一种灵魂深处的震撼。我们主张班级要有自己的仪式、节日和庆典,并把节日和仪式演变成一个难忘的日子,一种浓郁的氛围,一个鲜明的行动,一种明丽的色彩,使之作用于每一个人的心灵,给孩子的校园生活注入神奇的力量。

如:七色阳光班的“快乐盆栽节”,孩子们在对自己的盆栽植物的细心呵护中,体验到生命成长的伟大。

蒲公英班的赞美节,孩子们化身“赞美天使”,真诚地去发现身边同学和老师的优点,送上自己由衷的赞美。

浪花朵朵班的班级成长仪式,为孩子的成长蜕变积淀丰厚的经验,获得自我的认同。

神舟号班的“祝福神九 探索宇宙”庆祝仪式,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

彩虹班的“十岁集体生日庆典”,让学生学会感恩。

这一个个富有个性的班级的节日庆典,既凝聚着班级文化的朝向,也是完美教室中师生编织的共同生活画卷,这一个个跃动着生命的节日,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甜蜜和幸福。

四、创新教室管理机制

1.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教室应该是学生自主管理的成长乐园。班级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应该成为每个孩子可以诗意栖居的、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长的生命共同体。班级里设置各种各样的“自主管理岗位”,如 “节能管理员”、“文明就餐管理员”、“图书漂流管理员”等,各岗位成员角色定期互换,学生在班级这个小小社会里,进行着丰富多彩的角色体验,以此来提高全体班级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此外,班级结构除了过去我们熟悉的“

班主任-班委会-班级成员”组成的金字塔式结构外,小组合作式的班级结构更能体现班级管理的平等性、民主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更能激发每一位学生的自管自理能力。我校每个班级都设有班级五人合作小组,定期举行优秀合作小组评比。2.改革班级评价体系。建设班级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设置丰富多元的各类奖项。开展“为自己设奖”活动,每个学生为自己量身定制不同的奖项,如有某一方面进步显著的“小骏马”奖、积极参加劳动乐意奉献的“小白鸽”奖、自主管理认真负责的“小能人”奖、爱好写作的“小莫言奖”,擅长绘画的“小小达芬奇”奖等等,只要学生能说出理由或进行展示,学校都会认可。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被同伴认可的体验,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

如:七色阳光班的“快乐银行”,蓝天班的“幸福指数”,孩子们积极参与为自己的优秀表现积分。

3.设立班级交流平台。通过建立班级博客、论坛专题贴、qq群,自编班级刊物、自创个人文集等形式,构建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平台,调动师生、家校的合作学习,激扬生命的活力,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共成长。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发现放大自己的闪光点,记录自己的点滴进步,整理每个学期的成长历程。平时,有意识地将班级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资料、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反映班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全班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师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五、实现五大变化

完美教室的创建过程中,班级里悄然发生着许多改变。

1.角色定位发生变化

小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全 第5篇

题目:谈小学教学中学生基本数学思想的获得

摘要:数学知识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取。它是学生知识运用于实践,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连接纽带。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知识以及思想,能够使小学生从小形成数学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思考意识,从而逐步建立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的教授上仍旧把传统教学中数学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上,研究不深入、方法不得当、效果不明显,以至于学生难以从数学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和情感的双重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方法获得

数学课程标准曾在2025年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作出明确的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充分地体现了国家对数学思想的重视。

就当前小学数学课教学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对数学思想的教学予以一定的重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教学考核、应试教育等的影响,教师对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技能的训练依旧过度侧重,又在教学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缺乏简洁、清晰地概括,这就在客观上导致学生全面素养的缺失,以及育人的单一与狭隘。

由此可见,基本数学思想的培养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教育课题,对从小学开始的数学教育具有现下和长远的双重意义。从新课改的全国各版数学课程教材来看,其在内容的设置上都蕴含和体现或多或少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揣摩,并根据不同年级层次对学生进行科学、适当的渗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数学学习中形成和建立其数学思想,使自身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一、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想的初体验

数学思想,它所反映的是数学内容和理论的本质,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展之中,是对直观、具体知识的提炼,数学发展规律的解释,从而更好地运用和支配数学学习和实践。

正因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小学生从小在学习新知识中对数学思想的初步感知、体验以及掌握。

就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中的《认识》一课来讲,数和物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数形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转化。

这样既实现抽象数学概念、复杂数形关系通过直观、明了的趣味图形显示,又可以是反过来实现复杂形体通过简单数字来表示的目的。为此,教师应当在蕴含基本数学思想的数学教学中,给出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新知识中获取数学思想的领悟和体验。

例如,小学三年级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长方形面积的教学,整个教材讲求学生对长方形知识学习的过程体验,认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再经过若干例证,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出归纳,最终利用归纳出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的图形面积。

整个教学过程都蕴含渗透这数形结合互转的思想。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感悟这些思想呢?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摆设长方形、正方形,来发现它们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进而引领学生去验证、去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进行实际的应用。

需要特别情调重视的是,教师要让学生在参与探索、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推理的思想方法,长此积累,学生便可将此种方法,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知识体系。

二、通过学习实践,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的领悟

任何学习都需要一定的领悟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尤其如此。因为数学知识中都蕴含着一种或几种的数学思想,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理论知识的应用中加以认真体会、揣摩、归纳才能领悟到其背后隐藏的数学规律、思想。

新课改教材中,数学习题和新知识都对数学思想有渗透,为此,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在应用知识对实际问题解决中,让小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的趣味与妙用。

通过这种讲数学知识在事件中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加深对数学思想的领悟的目的。例如,普遍数学思想教法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来讲。

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借助图形达到以形助数的目的。对于这类数学知识的练习,教师应当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自主性,让他们尽可能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而教师则负责与学生做好沟通,在交流中对他们的思想方法加以疏理总结。

又如,人教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这类解决问题的题型,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有趣味的实践练习题:李大爷今天收了7棵白菜,14棵卷心菜。白菜比卷心菜少几棵?卷心菜比白菜多几棵?

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在纸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进而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方法。

通过长时间此类题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在高年级时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学生就能主动借助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有意识地运用数形结合这种数学思想,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复习、梳理,不断对小学生数学思想加以总结和提升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规律、具体数学知识本质的提炼,对它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积累,才可以实现对数学思想认识上质的转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反思、总结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体验、领悟。

就复习课来说,无论是单元整理与复习,还是学期末总复习乃至六年级最后的总复习,都是对一段时间内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因此,整理与复习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梳理、网络的构建,还要重视对数学思想的总结与提升。

例如,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的学习,在结束进入复习阶段时,教师不仅是对学生该单元基本知识的再回顾、熟悉、掌握,还应重点清晰对这一单元所涉及公式的演变、推导过程,最终形成网络图,并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这种数学思想。将未知转化成已知,新知转化成旧知,这种方法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比如小数的四则运算要转化成整数的四则运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等等。

因此,教师在整理与复习这一单元时,对转化思想的总结与提升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对数学思想的获得,要贯穿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教材知识内容的方方面面加以渗透,要将思想贯穿于知识的抽象概括、练习与实践的应用,以及整理与复习等各个教学环节。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逐步达成目标,提高数学素养。

小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全 第6篇

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编入了不少“小常识”,为学生展现了悠久的数学历史文化,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例如,在《圆周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绳测法”、“滚测法”等原始实验,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使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数学规律,然后通过“小常识”向学生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及对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并介绍我国从秦朝开始就实行统一度量衡,以及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为了与世界接轨,将原来的“重量单位”改为“质量单位”等,实行新的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如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可以介绍七巧板的有关史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构图,使学生感受到几何构图的优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在学习了较大数的读写后,以环保来作背景材料:一个人如果在刷牙时不关水龙头,那么刷一次牙要浪费一杯水,请你计算你们班级一天会浪费多少水?全校的同学一天共浪费多少水?全国一天会浪费多少水?这个数一定是一个很大的数,由此,学生就对这个大数有了实际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有了节水意识。所以,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生活化

纵观数学的发展与形成历程,数学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新课程改变了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学科本位、互相割裂的弊端,注重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数学人文教育中,一是要把数学训练与语言积累训练相结合。发展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表达能力。如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有位教师从一年级抓起,学了数的认识,让学生观察家中、校园以及上学路上的事物,每次上课前用2~5分钟时间交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又如,在应用题、文字题教学中以及试题讲解的过程中,可通过分析题中的语言表达,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数学语言训练;二是要把数学与社会、自然、体育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在《统计》教学中,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对本地人口、新建房屋、家电使用,各种车辆购置、社区建设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使学生对计划生育国策、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家对地方建设的投入等有所了解和认识,从中感悟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再如,在体育教学中铅球、铁饼场地的画法,也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各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三是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如在学习小数应用题时,可为学生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与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三、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渗透生活化

数学新课标前言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在“实施建设”中指出:“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数学的美体现在符号、公式、逻辑、语言的简洁美、数和形的对称美、统一美,还体现在数学命题、解题的方法巧妙、灵活、有趣的美等方面。不管是谁,每解开一道有趣的难题,心中总会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成功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力展现数学的美学价值,通过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例如,在一次考试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地里设计了一座花坛,使花坛的面积占正方形的三分之一。小小设计师们各尽其能,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花坛,不少学生在设计中注重了对称美。又如,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安排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扑克牌,其中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计算±24,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然后公布在游戏期间采取多种比赛方式,使学生在游戏快乐、竞赛的气氛中感到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让教师在引导探究中贴近生活

从数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它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数学内容,并编抓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如在应用题数学中,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再去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数学《工程问题应用题》可以补充这样的题目: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老师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这道题能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从数学手段看,要重视综合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使用先进的数学手段,增加数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五、让教师在多元评价中应用生活化

小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全 第7篇

植物与生命

祁县示范小学六年级一班 岳佳蓉

不久前,我家搬入了新房子,刚搬完家,邻居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化和几株树。都摆上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快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嘛呢?”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良好的气氛、能净化空气,人和动物都离不开他们,离开了他们都不能生存了。”人和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和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呢?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外面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试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小眼睛瞪着我。我把一只小巧玲珑的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这个大鱼缸是玻璃做的,是爸爸买回来饲养金鱼的,但是一直没有养金鱼,恰好我用来做实验。我把玻璃缸封得严严实实的,不让它与外界的空气相连。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着缸壁绕着快速的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过了一段时间,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最后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鱼缸的盖子急忙打开,把第一只小老鼠取出来,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几盆枝繁叶茂的植物进去,然后把鱼缸盖上,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这只小老鼠也没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小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全 第8篇

科学小论文范文 10则(小学) 1静电的原理

人可以在灯光的照耀下在舞台上翩翩起舞,那小纸屑又能不能在乐曲的伴奏下在塑料板上跳起舞来呢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首先我们准备一些小纸屑和一根塑料棒把小纸屑放在桌子上再把塑料棒在身上来回摩擦多次然后马上用摩擦过的塑料棒去吸小纸屑.这时候奇迹出现了小纸屑穿着美丽的衣裳开始翩翩起舞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静电产生了作用静电是怎么来的原来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A原子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原子因缺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子B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如动能热能化学能等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这就是所谓摩擦起电了. 日常生活中干燥和多风的秋天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 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有些还对人体造成危害. 了解了静电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想方设法避免它对人们的伤害还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制造机器设备来服务人们.

小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全 第9篇

(一)文学教育演化历程及问题归因研究文学教育目前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站在历史的平台上,可以洞察到其本质与真相,凭着主观臆断乱下结论对文学教育发展是很不利的。“基于历史的言说才是有根有本的言说。”黄耀红的《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填补了全面研究中小学文学教育百年演变史的空白,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背景,解析了目前中小学文学教育困境形成的深层原因。通过对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学教育演变过程的梳理,把中小学文学教育分了三个阶段九个时期,一是近代独立:近代独立前的“范文学教育”(先秦~1904)、清末学制的颁行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1904~1912)、民初新学制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初步发展(1912~1919);二是现代转型:中小学文学教育现代转型的激进期(1919~1927)、现代转型的沉思期(1927~1936)、现代转型的深化期(1936~1949);三是当展: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1949~1963)、“工具论”的产生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长期低迷(1963~1990)、“人文论”的倡导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复兴(1990至今)。黄耀红认为对当前文学教育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是“范文学教育”、“工具论”和“人文论”。他论证了文学教育中伴随着的争论与困惑:文学教育的转型困惑与“文白之争”、文学教育的目标游离与“文道之争”、“语言”与“文学”之争同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关系。每一次的论争都呈现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偏颇与弊端,是对历史的检视、对现实的关照,是一次理论的建构与实践的变革。鲁定元《文学教育论》把近现代语言文学教育分为了六个时期:文学设科期(1904~1919)、“国语”“国文”期(1919~1949)、语文定名期(1949~1956)、“汉语”“文学”分科期(1956~1958)、语文波折期(1958~1978)、语新期(1978至今)。他以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梳理每次语言与文学教育相融合的语境下文学教育的演变历程。黄耀红的文学教育演变历程定位更着眼于文学教育。他在梳理演变历程时,都把时代背景、文学教育历史事件做了系统梳理与特征归纳,便于我们了解文学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而对目前的一些文学教育现象与困惑有了历史依据与解释。

(二)关于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定位的研究对于文学教育的功能,学者们虽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但基本上都是从文学的功能与作用角度进行演绎推论。面对文学教育目标的盲目与困惑,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归纳,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和目标,更好地引导其发展方向。鲁定元在《文学教育论》中把文学教育的功能分为两大类: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文学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但同时又包含着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等多种非审美教育。”鲁定元认为文学教育有审美和求善的功能,审美功能来自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境界的塑造,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健全与自由意志的培养,身心体魄的养护与人文精神的强化充实和思想品德的提高。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结构的完善,使之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文学教育的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在具体教育中融合统一,包括过程和目的方面的融合统一。陈弦章在《语文教育文化论》中,从六个方面论述文学教育的作用:进行语言教育、继承文化遗产、感受历史生活、陶冶品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创新思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含蓄性、隐喻性、模糊性、多义性、多层次、概括性和开放性,而阅读主体又可对内涵进行常读常新的无穷尽阐释。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钱理群教授在访谈录《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精神底子”的说法:读文学作品的唯一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另一重点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胡根林在《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中,通过对文学本质的分析推演出的文学教育目标与此很相近:处于教育情境下的文学,其“目的价值”自然就蕴涵在“文学”之中,因此文学教育首先不是获得知识,而在于情感的陶冶、思维和智慧的激活、心灵的沟通与交流、精神世界的拓展以及生命质量的提升。文学教育的本体是文学,审美性目标是文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另外一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书也都大同小异地提到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学者们对文学教育功能与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要素:一是知识要素,如文学史常识,作家作品与文学理论的知识等。二是能力要素,如能够分辨不同文体,提升文学鉴赏力,通过文学作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三是情感和价值观要素,如使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对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丰富人生经验,培养对美的情感与对母语文化的认同等。情感和价值观的要素在文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中尤其重要,是重要的目标落脚点。

(三)文学教育的落实方法研究关于文学教育方法的论文相对较多,大部分教学论著中也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论述。《文艺学与语文教育》是上海出版社“语文教师必读”丛书中的一本。王纪人针对目前教师理论修养偏低,系统阐释了文学教育的解读方法、策略及其理论依据。他论述了文学概念的更新与语文教育的关联,以此更新教师的文学观念与理论。另外还论述了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意义分析、形式分析(叙述者、叙述技巧、文学语言、结构),人物形象分析,对文学风格、体裁和创造方法的把握,文学鉴赏和批评活动等方面的方法与策略。胡根林、孙芙蓉《2007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反思》综述了王荣生、王尚文、赵志伟、刘真福等人论文中的文学教育方法。如王荣生《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朗读”———朱自清语文教育论著重读》提出,“分析”的方法是朱自清鉴赏文学作品的根本方法,通过对语汇、字句、篇章、声调等的“阐释”获取“意义”;与夏丏尊、叶圣陶等人所主张的“阅”“读”分离、“美读“不同,朱自清所主张的“吟诵”是以反对音乐化为前提的,目的是通过声音得到文本中的“意义”。王尚文《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从学生主体出发,提出文学教育的优势在于更新、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体验,也就没有真正的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体验与自我生活经验进行关联。郝国荣《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四个有效对接》从课标中对欣赏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出发,对于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通过独特的语言现象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应注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现象,使学生广泛地接触语言,从而提高文学素养。第二,通过情感体验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文学可以突破狭窄的现实生活的范围,可以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里感受和体验生活。第三,通过读写训练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理解、品味重点字词和句子,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情”和“理”。在阅读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及文学写作能力。第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只有在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广阔天地中,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岳乃红《主题阅读和儿童的文学教育》针对目前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主题阅读的课程建构”主张,并提出相应的具体策略:一是以儿童的精神发展为“经”。从儿童的精神发展和生命体验出发,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选择适宜的文本。二是以文学体裁的阅读为“纬”,将儿童可以阅读的各种文学体裁进行展现,同时力求科学体现文学体裁与儿童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主题的实施提出要把握几个主要特征:主题阅读是深层次的略读指导;主题阅读的教学策略是整体性、对比性、探究性的;主题阅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二、文学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理论依据不足,“我以为”式随意性大虽然文学教育一直是语文教育讨论中的一个热点,但语文教学范畴中文学教育的文学理论基础依然很薄弱。现在文学理论大部分从国外生搬硬套地引进,同时又忽视本土古代流传下来的文论知识,不能使二者很好地互补与融合。中小学教师本身对文学理论不够重视,文本解读知识陈旧,一成不变的文学解读方式使文学教育发展缓慢。学者与一线教师对文学教育的文学理论认识普遍存着“我以为”的断章取义式诠释,缺乏严谨性和适切性。

(二)缺乏系统、完整的学科论视角研究学者们的研究大多从局部出发,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对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缺乏以历史为平台的寻根研究,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封闭式思维现象。各种文学教育观念、功能、目标、方法的争议,有时是思考角度不同,有时是价值观取向的差异。这些争议有些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整合起来就使文学教育逐渐完善,有些争议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没有必要为求标新立异使文学教育混沌,有些争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究其实质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对于文学教育的研究应该立足其整体,取消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其更加系统与完善。

(三)可操作性与可使用性的建议缺乏对文学教育的研究,以空洞的理论说教居多,缺乏一线教师能运用于教学的操作性建议。空话套话连篇,实际意义相对不大。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学者的研究视角很少定位于实证研究。另外急功近利的心理、科研成果考评体制和研究经费的束缚更使实证研究举步维艰。对于文学理论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立足当下,回顾历史;立足实践,提升理论;立足生本,培训教师,让文学理论自身与中小学的文学教育同步发展,尤应避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

(四)存在低层次或同一层次简单重复从文学教育研究演变史可以看出,对于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始终是新的问题已出现,然后旧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即使解决了却还会出现在学者对现状问题的研究中,为论而论。对文学教育方法的研究更是有很多低层次或同一层次的简单重复,翻来覆去也只是那几种方法。有的想“高明”些,换个说法或名称,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相应的创新,对文学教育的研究呈表面化、边缘化、陈旧化、一刀切。另外由于片面地看问题,时常将目的、任务、功能混为一谈,上升不到本体论的研究。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