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摘美文 > 正文

5篇新闻短评范文(精选十八篇)

2024-08-28 04:02:45 点击:0
5篇新闻短评范文(精选十八篇)

5篇新闻短评范文(精选十八篇)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一)

夏夜,雨点声紧促了起来。一个人坐在窗前静静的望着远处,不久,窗外阵阵急速的雨点扫过,一个闪电才让自己回过神。这阵雨让远处模糊的高楼更早地消逝于灰暗的天幕下,丝丝泛黄的灯光悄声无息地渐渐爬满了我的瞳孔。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随歌声望去,在空旷的街道上已是点点涟漪,音响忘情的释声歌唱陈奕讯的《十年》。这场景这歌声像一块石子投进了我心底的湖面,也泛起了阵阵涟漪,思绪慢慢地涌上脑海,不禁想起了我的昨天、今天,还有明天。是的,我不是圣者贤者、我不是诗文遍天下的文人墨客,我也无法做到范仲淹笔下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我感觉到了歌声间透出的青春和情怀,感受着歌词间释放出的激情和自信,思绪随着这一切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属于自己的十年……

十年之前我有灿烂的歌篇,我有激扬的旋律;十年之后我的歌篇它已经发芽了,我的琴弦它已经亮了,我的心也充实了。

十年之前我会自豪的感觉自己是“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芦苇,是棱角分明的顽石;十年之后感觉自己已经从芦苇变成了石中竹,从顽石变成了基石。

十年之前我认为我的理想生活可能最少会有一百种;十年之后我明白了我的生活只有一种——抛开幻想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做好。

十年之前我骨子里天生有着不安定的因子,曾经想过选择水的方式,做一条自由的、一直向前游的小鱼。然而走进置业担保,却有着一种莫名的归宿感。这方生动的碧水,时时都轮换着清新的氧气,处处都浮动着新鲜的水草,我想,小鱼就在这里长大好了。不是为这舒适的环境,而是被简单而向上的氛围所吸引。置业担保的同事们的团结热情让我倍感亲切,置业担保的领导们的果断决策让我倍感信心,置业担保的人们永远是坚毅向上、活力四射、处处散发着光芒。

十年里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这里发生,每天都有新的挑战在这里上演,我在这里经营着我生活的二分之一。在薄日暖阳中出发,在黄昏中与落日相伴而归。一直都觉得激扬而充实的生活是一种奢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得到的。所以我很珍惜在置业担保的日子,让感激去触碰每一天的心情。小苦而微甜地去经历该经历的,爽朗而洒脱地去面对该面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又是那么的令人期待。在这里交出我人生的履历表,就让她尽情书写,就让她描上青春应有的所有色彩吧!

十年里投入地工作,仿佛不必计较得失;用心地去爱,仿佛不必担心被伤害;尽情地挥洒,仿佛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在置业担保,我追求着这样一种状态。也许未必能坦然做到,但是心里有所向往,总是件令人振奋的事情。

十年里习惯了忙忙碌碌的日子,也许这样才能真真正正触摸到时间流逝的真实,感受到创造价值的意义。岁月总是无声地走过,而我们无法将它挽留,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岁月走过的痕迹里有着美妙动听的旋律。行云流水的生活总会让人倦怠,泡久的香茗也会淡而无味。泡上一杯咖啡,在周末里,在无数个夜晚时分与同事们并肩作战也是一种乐趣、一种收获。到置业担保十年了,在这里,学会了实实在在地做事,学会了用一种积极而平常的心态去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和置业担保的兄弟姐妹们一样,我相信,尽全力去奋斗,用心去感悟,总会有风景收获!

流水一样的光阴里,我与置业担保共同走过了艰辛创业的十年。

十年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在大脑里保存了那么久也不曾忘记;生命里的一个十年就这样被精彩的过去。热爱,是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两字,因为热爱,所以追求。我的注解是:因为热爱住房置业这个事业,因为热爱生活,所以追求理想。年轻的心因为有理想而激情飞扬,躁动的心灵也只有经历磨砺才能走向成熟与稳健。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二)

20xx年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申论应用文之短评写作 “如同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就是够不着。”这是某位文笔很优秀的考生对于公务员考试应用文题目的短评写作的感受。应用文写作是公务员考试为了增加考试区分度而精心设计的题目。中公教育专家通过对多年的申论真题研究发现,写好申论应用文中的短评,需要的不仅仅是文笔。

短评是配合新闻报道,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某一方面问题,代表部门发言的一种评论。相比于社论,短评在选题、评述范围、立论角度、篇幅、规格等方面更具单一、轻便灵活、短小精悍的特点。

一、短评的特点

短评的论点应当集中、鲜明、新颖、吸引人,论述不仅力求“言近而旨远,词约而意深”,还要有新颖独到的见解,有新的角度、新的论据、新的表述方式,并以此给人以新的启迪。 写短评要善于围绕中心工作提出论题,从具体、新颖、多样的角度立论,力戒言论的一般化和公式化。至于一篇言论究竟选取哪个角度为宜,这要根据读者关心的问题,根据矛盾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

短评是以报道所提供的新鲜事实为由头、依托或论据,旨在画龙点睛,就实论虚,就事论理,从政策法规上、思想上、理论上揭示事物意义,通过现象深入事物的内部联系,升华人们的认识,深化报道思想,以达到依托个别、引导一般的目的。

…… …… 余下全文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三)

铜陵公务员考试资料申论热点:申论应用文之短评写作

【铜陵中公教育】20xx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在4月份就要进行了,准备参加20xx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铜陵中公教育为考生朋友们准备了20xx年安徽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希望各位考生积极备考,顺利通过考试,取得成功!

如同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就是够不着。”这是某位文笔很优秀的考生对于公务员考试应用文题目的短评写作的感受。应用文写作是公务员考试为了增加考试区分度而精心设计的题目。中公教育专家通过对多年的申论真题研究发现,写好申论应用文中的短评,需要的不仅仅是文笔。

短评是配合新闻报道,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某一方面问题,代表部门发言的一种评论。相比于社论,短评在选题、评述范围、立论角度、篇幅、规格等方面更具单一、轻便灵活、短小精悍的特点。

一、短评的特点

短评的论点应当集中、鲜明、新颖、吸引人,论述不仅力求“言近而旨远,词约而意深”,还要有新颖独到的见解,有新的角度、新的论据、新的表述方式,并以此给人以新的启迪。

写短评要善于围绕中心工作提出论题,从具体、新颖、多样的角度立论,力戒言论的一般化和公式化。至于一篇言论究竟选取哪个角度为宜,这要根据读者关心的问题,根据矛盾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

…… …… 余下全文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四)

今天我看了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3月29日关于溺水的特别节目。

主要讲的是:夏季是溺水事故的多发季节,据统计,在青少年非正常死亡中,溺水引起的死亡超过三分之一。大家都应该提高警惕,第一不要去水库里游野泳,第二即使去正规游泳池,也要严防事故发生。

接下来,节目讲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天,学生小明为了在同学面前证明自己游泳游的好,在野外的水库里就直接下水了。结果等他游泳游到水库中间的时候,一不小心被水库里的水草缠住了,他在那里拼命的挣扎,最后,被同学及时的救了回来,送进了医院。

通过这个例子,记者一诺,向大家讲了一下四种施救溺水者的方法:第一个,就是下水施救;第二个,寻找棍子或竹竿进行施救;第三个,大家手拉手进行下水施救;第四个,用衣服连接在一起或用绳子扔给落水者进行施救。这四个方法到底哪个可行,哪个不可行呢?记者一诺给大家做起了实验,实验结果证实:第一种方法、第三种方法不可取。第二种方法、第四种方法可行。

为了预防溺水,教育部专门也编写了预防溺水的童谣,我们大家都应该牢记。不要老想着这些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与我们离得很远,其实这样的事故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们要警钟长鸣,毫不放松。

2025马上走过,2020不知道你期待不,很多人都会觉得时间越来越快,快的有点跟不上了,年会同样是我们现在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一件事,有的期待年终表彰 有的期待年终奖 有的期待能多放几天假等等 当然作为主[db:cate]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五)

写文章有时候弄一两处伏笔,会使文章生色不少。伏笔就是在文章的前边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做出某种暗示,在文章的后边再做回应,说明,这是一种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关联全篇的重要的谋篇技巧。?

训练目标:伏笔的运用会给文章增颜添色,我们在写作时,要根据题旨的需要,把要涉及的人或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富于艺术性的表现序列,或先说或后说,要做到该露的时刻露,该藏的时候藏?

训练方法: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六)

1、英语教学应该立足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己平时应注意学生基本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

2、加强阅读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今后要有意识地选用一些难易适中的文章,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通过上下文捕捉信息的能力。

3、面向全体学生,做好防差补差的工作。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抓两头、促中间,努力提高优秀率和及格率。

4.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等。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是学不好英语的。词汇教学不仅要重视,还要讲究方法,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既教词汇,更关注词汇使用的语境,注意常用词汇的使用和辨析,以及一词多义的掌握。

5.确立语篇意识和综合意识,培养综合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试题是分值较高的试题,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切实搞好语篇教学,并有意识、有计划地增加英语阅读量,题材、体裁要尽量多样化,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熟悉不同体裁、不同题材文章的作题思路,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驾驭语篇的能力。选材要尽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时代性、生活性和社会性。要认真抓好平时的规范训练,养成认真审题、规范答案的好习惯,尽可能减少由于审题不仔细、答题符号不规范等不必要的失误。另外,还要善于分析学生,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合理安排好教材知识梳理、专项训练和应试技巧指导。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七)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公文如果没有思想性,肯定寸步难行。做到公文的文意深远,起草者的理论水平、思想修养和知识储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只能靠勤奋学习。

学习公文写作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学习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公文在取材立意、布局谋篇上都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在文种、格式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和要求一般需要通过熟读公文写作书籍来掌握和了解。

二是要学习范文。模仿是学习的重要形式,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选择中央文件、领导讲话、行业文件、单位历史文件,报刊上影响较大的、公认的一些好文章精心研读,用心揣摩其思路及语言风格,细心体会其谋篇布局、形式特征。

三是观察体会经验丰富同志的写作过程。学习写作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认真体会领导同志、有经验同志从立意构思到谋篇布局,从着手起草、反复修改到最终定稿的整个过程,领悟每一个细节。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八)

余华一贯拒绝用传统的代码去处理生活,试图建构一种背离常规经验的认识方式。作为纯然旁观者,他对丑恶和暴力纤毫毕见,不动声色地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否认了人身上出现美好、高尚的可能性。也许与他五年的医生职业生涯有关,也许与他的体验与偏好有关,余华在揭示人性恶方面的确是深刻而近乎残酷。他的作品中有着泛滥的暴力、习见的死亡、下意识的原始冲动及荒诞的命运,但我们无法不被一片别样的天空深深吸引,那就是余华于1992年发表的《活着》。这篇具有“闪光质地”的作品,以其明确的非自我重复性及对人的精神维度的独特探索,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心灵视界。余华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乃至价值尺度均有明显转向。

《活着》以福贵身边的亲人不断死亡的事件来构架全文。福贵曾是一个家有良田百亩的地主少爷,同时也是一个浪荡子、败家子。他将田产和房屋全部输在牌桌上,将父亲活活气死。当他洗心革面准备重新生活时却被抓了壮丁一去数年。在这期间母亲撒手西去。归家后他与家人安心活命,虽苦亦其乐融融。但变故接二连三:妻子家珍患了软骨病卧床不起,儿子有庆为校长献血被过度抽血致死,家珍受不住这沉重打击凄然离世。女儿凤霞因病致哑,她好不容易找了个贴心丈夫,却死于难产。女婿二喜在上班时又死于意外事故。爷孙俩艰难度日,孙子苦根又因吃多了豆子被撑死。到头来,福贵孑然一人,形影相吊,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除了中途一次时空转换(由福贵作为叙述人回到“我”作为叙述人)外,没有什么可用来缓释这些犀利的非正常死亡给人造成的沉重压抑。福贵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灾难与苦痛的历史,他命运多舛经历种种世事变迁,心中伤痕历历在目,但外在的死亡体验不断重复,他内心的死亡感受却越来越轻飘空灵,直至进入一种淡泊宁静的境地。他虽无法理解贫困、苦难、死亡的内部规则,却仍持一种坚忍、平和的心境去注视人生,去化解苦痛,去战胜岁月。作品似乎藏着一种恶作剧心态:黑夜中刚看见火光,然后它马上熄灭,再次点燃,又再次熄灭……一次次,让人的心灵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摇摆。

作家余华用他“不确定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了这样一个“真实”得几近残酷的现实人生,即使是“暴力”事件也是娓娓道来,没有主观色彩的强加干预。如富贵的儿子有庆因为为校长的妻子献血过度致死。作品中只有简单的情节交代,却是当时那个年代的一处真实的社会缩影。一个小孩子,“幸运”地和病人吻合的血型,不管情愿不情愿,“无私”地被超限度地抽走赖以生存的血液,直至自己生命的终结。余华告诉我们,这就是活着!走了的人已经活“过”了,活着的人依然要“活着”!

作品也给我们展示了富贵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由一阔少终于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佃农,父亲是被活活气死的。比起之后遇到的种种磨难,富贵至少曾经领略过富足生活的美好,作为一个人,他首先是一个自然人,他纵欢纵欲不受各种约束。但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抵触时,他没有逃避。前期的生命之轻与后来的生命之重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他居然也平静地承受了下来。这样一个令人感觉匪夷所思的人生,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去忍受命运强加的一切苦难,去承担生命赋予的所有重担?还是去摆脱痛彻心底的绝望?活着本身是否就已经有了巨大的意义?

【文学短评范文800字 活着文学短评范文】相关推荐文章: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九)

写完了作业,我往沙发上一躺,打开电视。电视机一打开,我的眼睛就瞪得和铜铃一般大了。

电视上闪现出的身影,不正是在我校十分受欢迎的“炸红包”吗?每一天一放学,校外就响起了不绝于耳的爆炸声,遍地都是“炸红包”的外壳。电视上,主持人把“炸红包”捏一下,“炸红包”就开始生气了。它把自我气得越来越鼓,越来越胖,最终把自我气爆了。爆炸的同时,炸红包里冲出来一些液体和白色粉末的混合物。主持人收集了一部分白色物质加水后,把鸡爪投进去,不出几分钟,鸡爪居然被腐蚀得面目全非!

这一幕让我吓得心惊胆战。天啊,我们学校每一天进行的“爆炸事件”居然如此可怕,小小的“炸红包”竟存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可同学们还在用它嬉戏,玩耍,甚至用它砸人。设想一下,同学们在“炸红包”没有躲开,没有护住眼睛,飞溅的液体进入眼里,后果将不堪设想!

经过调查,发现炸红包里面的成分是碳酸钙和酸性物质,是没有经过国家标准的三无产品。一旦造成伤害将是无法弥补的。

同学们,请不要再接触“炸红包”了,它威胁着我们的健康。我们一齐让校外的爆炸声不再响起!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十)

今天我方观点是愚公应该搬家。理由如下:

第一点是从原著中总结出来的。众所周知《愚公移山》出于《列子汤问》它的前篇是“淮南的橘到了淮北就变成了枳”它的后篇是“夸父追日”很显然原著是要通过这三篇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一味蛮干。愚公的精神可嘉但做法不可取。

第二点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现代社会是追求效率的时代需要的是便捷而明确的方法和思路处理事件。我方所说的搬家并不是逃避而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方式来使我们解决困难事半功倍。

在今天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只有运用搬家这种便捷高效的方式才能更轻松不至于活得那么累。 山不转水要转水不转了人要转面临如此两座大山毫无疑问愚公应该搬家。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十一)

短评的格式非常的简单:标题+正文,一般标题就是该篇短文的核心观点。

作为应试,短评一般需要呈现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层次,其重点是“为什么”这个层次,因此,正文部分一般是分三段进行呈现:第一段结合背景内容引述议题,并导出该篇短评的核心观点;第二段对第一段中涉及到的观点进行点评(说通俗一点就是分析,可以从问题、原因、意义、影响等方面进行把握),同时,这一段也是写作的重点;第三段在重申核心观点的基础上,简要地阐述措施方面的内容。

学会了短评的格式就需要通过练习具体真题来得到提升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十二)

电影《诺丁山》海报

语篇研究的重要性最早在英国得到关注。Halliday的Cohesion in English和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两部书为语篇研究提供了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 即系统功能的研究方法。(袁欣:《情景语境与对白的连贯性》,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2月号中旬刊)反映生活的电影对白语篇非常生动鲜活地体现现实世界人们的语言交流,本文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来尝试对电影对白语篇进行分析,证明语境理论在分析语篇连贯性方面的实际意义。

一、语境

1964年,韩礼德在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提出“语域”这一概念, 并明确指出:语域是情景语境的具体表现。他说:在任何一个情景语境里,有三个变量影响语言的使用。这三个变量为语场、语旨和语式,这就是韩礼德语域理论的雏形。(Halliday, . The users and uses of language. In , …&P..Steven(eds.)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1964.)语境, 特别是情景语境,对应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话语范围(语场)对应概念功能, 话语方式(语式)对应语篇功能,话语基调(语旨)对应人际功能。(Halliday, .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33页)语场决定了交际的性质和话语的主要范围;语式指语篇使用的是书面语形式还是口语形式等;语旨反映一方通过何种方式向另一方介绍他的所见所闻,表明双方因社会角色不同交流方式亦不同。

二、语篇连贯性

语篇被界定为一段有意义的连贯话语。胡壮麟认为, 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即语篇之所以能成为语篇在于它的语篇性(textuality),并非在于它的语法性(grammaticality)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胡壮麟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页)Halliday&Hasan并没有提出连贯(coherence)这个术语,而是用了语篇性(texture)来表达类似的概念。他们认为语域连贯和衔接共同决定语篇连贯。语域连贯指的就是语场,语式和语旨的连贯。在非标记情况下,下列任何一种情况都会使语篇失去连贯性:

1. 前面说的是一个话题,而后面转到另一个话题;

2. 前面使用非正式语言,而后面则使用正式语言;

3. 前面用第一人称,后面用第三人称;

4. 前面是会话语类,后面是叙事语类。(Halliday, . & Hasan, R. 1976/2001,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4页)

三、电影对白语篇分析举例

Mr. Thacker: Yes, Miss Scott, Are there any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 two of you might be more than just good friends?

Anna: I hope there would be, but no, I’m assured there aren’t

Mr. Thacker: I was just wondering if it turned out uh ..that this person. I was wondering if Mr. Thacker realized he had been a daft prick, and got down his knees and begged you to reconsider, whether you would, in fact, then reconsider?

Anna: Yes, I believe I would.

Mr. Thacker: That’s very good news. Um… The readers of Horse and Hound will be absolutely delighted.

分析影响情景语境的变量:

话语范围: 威廉萨克假扮记者试图挽回安娜。

话语基调:明星与普通商人,两者有一定的社会距离。

话语方式: 绅士与淑女的对话, 正式的, 面对面地交流。

在这段简短的对白中,萨克并没有直接对安娜表达自己的歉意,而是冒充记者以第三者的身份问安娜能否原谅自己做出的愚蠢决定。当安娜表示原谅后,萨克内心激动欣喜,但考虑到安娜的特殊身份是明星,在记者的镁光灯下,只能有所顾忌,不便公布自己便是这个感情愚钝的英国人,只能幽默地说这是本刊观众都愿意听到的好消息。该语篇很好地体现了影响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的要求, 是符合情景语境的, 是连贯的。语篇话题(挽回安娜)始终保持一致,采取较为正式的语言,始终以记者身份第一人称形式提问,属于会话语类。就对应话语范围的概念功能而言, 这篇对话使用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表明萨克内心很焦虑,担心安娜会因为他曾经的拒绝而拒绝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关系。安娜的回答也主要是展示了自己的心理过程,像believe, hope 表达出自己对萨克先生感情的坚定并渴望真正的爱情,隐忍而心酸。被炫目却虚幻的名气包裹得太久,安娜已经懂得为真实的自己而活。两人的话语都符合各自的角色。总的来讲这篇对白语篇是连贯的。

结语

由上可见,语篇与情景语境之间有密切相关性,把语篇作为整体来考虑,并且把语篇与语言环境相联系可以打破仅从词汇和语法等角度衡量语篇连贯的限制。本文通过对电影《诺丁山》对白语篇情景语境的分析及其对应的三大元功能在语言中表现为例,以证明系统功能主义的情景语境不仅有助于分析语篇连贯性, 而且对剖析人物性格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十三)

近年来,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任务日益严峻复杂,公安队伍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公安院校教育培养质量,确保从源头上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水平,同时破解公安院校毕业生入警难、专业人才引进难、艰苦边远地区招警难等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xxx、国家公务员局等部门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

招录培养工作是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工程”,专家表示:此次改革就是要建立健全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招录培养机制,在“入口”上与其他公务员有明显区别。

本次改革几大特点:

一是从招警权限看,要求招警工作应当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统一组织实施,市、县两级不得自行招警,有利于进一步严把公安机关“进人”关。

二是从招警模式看,突出表现为建立了“双轨”招警机制,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和面向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单独招录两种方式。

三是从招警方法看,实现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公安机关招警职位将划分为执法勤务、综合管理、警务技术三大职位类别,分别采取不同的考试内容和测评方式手段。

四是从政策重心来看,充分体现对特殊职位、特殊人才和艰苦边远地区的政策倾斜。

此次招录培养机制改革后,公安机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警考试将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每年统一组织笔试。笔试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按一定比例合成笔试总成绩,结合实际确定入警比例,并据此划定合格分数线。

二、考试内容上,增加了体现人民警察职业特点、符合不同职位要求的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内容等,同时,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将视情增加专业技能测试。

三、开展面试等工作。对笔试合格的考生进行面试、体检、体能测评、考察等相关工作。体检、体能测评、考察的合格标准按公安机关统一招警标准执行。

“我宣誓,我志愿成为一名xxx人民警察,......我愿献身于崇高的人民公安事业,为实现自己的誓言而努力奋斗!”

祝愿各位有志者事竟成!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十四)

叙事循环是指小说的叙事序列呈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封闭结构。小说起笔是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开始的,结尾又以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结束,这本

身是一个回环。小说在开篇写到:“我听见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结尾又写到:“我听罢老人粗哑而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晚风一样飘扬:‘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民歌也许是福贵的父辈们唱过的,前后对应,形成了结构上的回环美,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使福贵这个个体生命的流动成为一种恒久的,具有某种符号性的典型循环。 “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一类人的生存状态,它充满苦难和温情。当我们内心的波澜被故事情节激起,当我们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幻想被打碎时,我们会明白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活着。当你读过这部小说后,我想我们的人生经历会因此变得的更加厚重。在遇到人生惨淡的时侯,我相信我们会有勇气更加从容、坚定地活着。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十五)

高跷多在秧歌、旱船、竹马儿表演后出现,还配有一些丑角,扮相丑陋怪涎,表演滑稽幽默,以嬉笑逗乐,*科打诨表现角**格,制造节日欢乐气氛,甘肃的民间风俗——高跷作文。

【短评:作文开头介绍了高跷的各种特点,让人对这种民间风俗有了一定的了解。】

高跷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很多地区,表演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双脚踩着木高跷(高者一米多,低者三四十厘米),按照一定的规矩,一定的套路,或行或走,或演或唱,给人一种动的艺术享受。

高跷历史悠久,远在两干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列御寇写的《列子·说符》中就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它的表演艺术有了很大提高,而且艺术结构也臻完善,成了庙会佳节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

【短评:你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写出了高跷这种活动的具体表演方法,趣味无穷,真想亲自踩高跷玩一玩。】

高跷不拘形式,花样繁多。

从创始于清朝同治年(公元1862年至1874年)张掖农村各村、寨、堡的秧歌来看,在表演队形上有大小篱笆,巡回*花,蒜瓣子等。在表演技巧上,集体技巧有“堆山子”、“拉骆驼”、“叠罗汉”,个人技巧上有“背剑”、“张翁背张婆、”“蝎子爬”等。高挠中的丑角,虽是秧歌集体舞队的附属部分,但却表现着有趣的民间传说,折*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思想情趣。

譬如常见的丑角蛮婆蛮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十六)

论文题目:从顺应论的视角看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1、选题意义和背景。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m)提出了顺应论,将语言的使用过程看做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选择的过程、因而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言使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优秀的企业宣传材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一个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务必在其外宣材料的翻译上做足功夫、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生活环境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企业外宣材料时为了获取目的语读者的认可并激发他们付诸行动,就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以及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对原文做出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调整,而这一顺应的过程也是语篇重构的过程、本文突破性的将顺应论与语篇重构结合起来,并结合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及其翻译,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现象。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1987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之后,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久国内学者就将其引进到中国来、国内学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顺应论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将顺应论应用到翻译理论和实践、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传播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成果最大的当属顺应论对翻译理论和其应用的研究、我国真正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

1 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IprA工作文集》(IprA WorkingDocument 1) (1987, 45—48)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标志着顺应论的提出、1995年,他较为详细并系统地在他主编出版的第一本《语用学手册》(handbook of Pragmatics)中对顺应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地选择的过程、他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综观,并将语用学定义为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1998年,阿萨卡瑟(AsaKasher)主编的《语用学的关键概念》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论文集中,维索尔伦发表了一篇名为《交际动态过程的语用模式》(v4 Pragmatic model for the dynamatics of communication )的文章,主要研究了顺应论中顺应的动态性、1999年,在他的专着《语用学新解》(Understaning Pragmatics)中,维索尔伦强调了语用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顺应论走向成熟、该书主张把语用学当作一种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学者将语用学看作语言学的一个核心分支(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的看法,而认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的视角或纵观,贯穿于语言学研究和使用的方方面面,可以照应到语言的各个层次、运用这一视角,可以研究不同的语言材料、这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可以为语言的不同层面进行语用分析,也为语用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2 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

钱冠连是国内第一位将顺应论引入中国进行研究的学者、在他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的《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1991,62—66)的文章中,将维索尔伦对语言适应包括五个方面,即适应的对象、层次、阶段、领悟程度和适应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且就语言适应、选择和语言功能综观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真分析对比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新论和以往的语用学的区别、他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2000,230—232),该文章首先解释了语用学综观论的理论源头、维索尔伦从Morris的理论中得出了任何规则里都有语用成分,也能从不同的语言成分中审视到语用视角、其建设性意义体现在将语用学从语言学的并列学科出分割出来,使其不再属于语言资源的语言学,而是加入到语言使用的语言学去,作为是一种语言综观和视角来研究和使用,这不仅仅可以解决语用学问题,还为今后人们从语用学角度解释其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国内除钱冠连外,2007年何自然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一书也对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述、和以往语言学及语用学着作不同的是,该书紧紧把握住语用学研究与发展的方向,集语用学的三个前沿理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为一体来向国内读者进行西方翻译理论的介绍。

关于顺应论的部分,该书介绍了顺应论的理论来源、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顺应论的视角观、顺应论的分析维度、顺应论的应用等、本书中理论与实例有效结合,为读者展现了顺应论的完整框架及其应用、该书指出,顺应论是宏观语用学的核心,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和探讨语用学的全新视角、谭晓晨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的《语境的动态研究一——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评介》(2000, 50—52)中介绍了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探讨了语言和语境互为构建的动态关系,指出动态生成的语境观是对传统语境研究及时而必要的补充、孙炬发表在《山东大学学报》上的《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2007,51—55)从语言哲学的立场阐释了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哲学立场的反映,纵观维索尔伦的语用思想,折射出体现在意义观、心理认知观和语境观三个方面的语言哲学、此外,刘正光、吴志高从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顺应论的理论基础,除了对语言顺应论做出肯定,他们还指出“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的朗匙,以解释所有的语言运用,有运用过度之嫌”(李元胜,2007:124)。

中国学者不仅专门对顺应论进行研究,还将其与其他理论结合或者将顺应论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在利用顺应论对其他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顺应论对翻译的研究占据多数。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有的学者侧重于顺应论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戈玲玲在发表在《外语学刊》上的《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2000,7—11) —文中,为我们展现了语用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它超越了以往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活动、文章还指出,根据顺应论,语言和语境之间的顺应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两者可以相互影响,同样,翻译作为语言转换的过程,也会涉及到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互顺应,这种顺应应该以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为目的,对交际语境、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结构做出改变。

有的学者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翻译策略和方法,王建国发表于《外语研究》上的《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2005,55—59) —文中,针对国内外翻译界对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争论,他指出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只是翻译方法,而不是翻译策略,动态顺应才是翻译策略、同时,他还指出翻译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顺应的过程和结果、

顺应论在与翻译结合的过程中,学者们除了从翻译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和阐释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外,还将顺应论应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去,比如文学作品译作分析、应用文本译作分析,同时还有学者将顺应论与语用策略研究、外语教学研究、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联系起来。

叶苗在其着作《应用翻译语用观》COn Pragmatics Transl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中,首先对应用翻译进行了定位,然后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应用翻译、同时她主张以顺应论为基础来讨论和解释异化,并以《选美中国》为例,结合应用翻译中“异化”和“归化”之争,提出了在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应用文本翻译时,译者可以采取异化策略,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扩大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语境、认知语境,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兴趣和探索,增强我国软实力。

纵观国内顺应论的研究现状以及顺应论与翻译结合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在顺应论对翻译的结合方面,研究者几乎都是从文学翻译、应用文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很多研究还是局限于维索尔伦顺应论的推介和重申,缺乏创新点,并且对理论的适用范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导致了顺应论在很多领域的误用和滥用。

3、参考文献。

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黑龙江,外语学刊、2002 (3) :7—11。

公海燕《顺应论视角下广告翻译研究》、2025。

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J]、北京‘外语教学、1992 (1) ; 19—25。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胡芳毅,贾占波、《外宣翻译: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J] ?上海,上海翻译、2025⑴:23—28。

蒋澄生,廖定中、《语用学需要“顺应”潮流——顺应论的几个关键概念述评》[J]、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 (1) : 68—71。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25。

李明、《商务英语翻译(汉译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李元胜《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 2007⑶:123—126。

刘恩祥,刘颖,李哲、《论语言顺应的动态性一基于广告语言的分析》[J]、佛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 (1) :70—73。

卢立程《企业对外宣传材料翻译中的语篇重构》[J]、肇庆,肇庆学院学报、2007⑶:53—56。

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 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230—232。

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一“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1):61—66。

孙炬、《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J]、济南,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6) :51—55。

潭晓晨、《语境的动态研究—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评介》[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6):50—52。

王建国、《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J]、南京,外语研究、2005(4) :55—59。

叶丽萍《顺应论在企业简介汉英翻译中的应用》、2025,叶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5。

张运桥,严敏芬、《语用三观: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评介》[J]、广州,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25(3) :36—38。

4、论文提纲、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

2、2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

3 顺应论简介

3、1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3、1、1 变异

3、1、2商讨性

3、1、3 顺应

3、2顺应论的两个分析维度

3、2、1语境因素的顺应

3、2、2语言结构顺应

3、3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4 从顺应论的视角看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4、1企业外宣翻译的文本和语言特点

4、2语篇重构的概念

4、3从顺应论的视角看形式的语篇重构

4、3、1语篇衔接和连贯方式与形式的语篇重构

4、3、2语言风格与形式的语篇重构

4、4从顺应论的视角看内容的语篇重构

4、4、1心理世界与内容的语篇重构

4、4、2文化现象与内容的语篇重构

4、4、3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与内容的语篇重构

5 结论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顺应论为基础,结合语篇重构的概念,分析了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英译过程中的语篇重构现象、企业外宣材料不仅仅涉及到基本信息传达,而且涉及到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影晌力的传递、因此企业外宣翻译不是简单机械地表达和传递信息,还要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对原文作出调整,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外宣材料时被其所传递的企业信息所吸引,继而激发他们采取行动、因此,译者为了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要对原文进行内容上和形式上的语篇重构、包括语篇衔接与连贯方式的顺应、语言风格的顺应、心理世界的顺应、文化现象的顺应以及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的顺应、同时译者为了达到以上这些顺应的目的,选择顺应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对原文从词语、句子结构、篇章衔接以及内容上进行重构。

对于企业的外宣翻译,只有设身处地地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翻译,巧妙地对原文进行语篇重构来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和文化,才能激发读者付诸行动,为企业的形象宣传和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7、预期的结果。

企业外宣翻译要通过对原文进行语篇重构来顺应目的语社会的语言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文化世界等,才能更好地实现外宣翻译的交际功能,达到良好外宣效果。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十七)

优化资本结构扩大试点 18城市又增32“姐妹” 本报讯记者莫新元报道:根据xxx有关“从1996年起,将18个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扩大到50个大中城市”的指示精神,又有32个城市进入了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行列。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在2月13日于南昌召开的“优化资本结构”扩大试点城市工作研讨班上指出,这一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和深化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 自1994年2月9日国家经贸委第9部门选定18个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增资、改造、分流、破产。据对18个城市的最新统计,截至1995年底,18城市共增资减债101亿元,其中的9.36%是靠落实所得税收入返还政策实现的;18城市列入“双加”技改导向项目计划212项,总投资367亿元,专项贷款179亿元,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3.5%、30.6%和27.5%,技改投资向优强企业倾斜;18城市共从企业分离非生产性机构4218所,分流富余人员140.67万人;通过兼并破产,18城市共使646.28万元资产、770.37万平方米土地、16.4万职工得到优化配置,有103户企业依法破产终结。 陈清泰说,扩大后的50个试点城市,包括了全国35个大中城市,大部分是省会城市。试点的目的在于要用较少的资本增量带动资本存量的盘活。因此工作重点要着眼于资本存量,用好现有的政策。据悉,今年城市试点工作分三阶段进行,4月底方案准备完毕,5月份进入实施操作阶段,年底前对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 短评 深化改革又一重要举措 为什么要在若干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呢?因为这项试点对于当前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适应了当前从着眼于搞好单个国有企业向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转变的要求。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原有体制下形成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已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必须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而这种调整是不能以企业为单元来进行的,只能以城市为依托。 其次,它适应了当前企业改革必须与各项配套改革相结合的要求。改革深入到今天,再就企业讲企业改革又难以奏效。诸如社会保障问题、结构调整问题、要素市场问题,以及健全规范中介组织问题等,都不是企业自身所能解决的,而城市作为一级政府和一级财政,则有可能在自己权限范围内综合配套地推进各项改革。 第三,它适应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和国有经济资本结构的要求。以城市和当地政府为依托,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双管齐下”,把推动企业转机建制与优化国有经济资本结构结合起来,是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

5篇新闻短评范文(篇十八)

今天我看了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3月29日关于溺水的特别节目。

主要讲的是:夏季是溺水事故的多发季节,据统计,在青少年非正常死亡中,溺水引起的死亡超过三分之一。大家都应该提高警惕,第一不要去水库里游野泳,第二即使去正规游泳池,也要严防事故发生。

接下来,节目讲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天,学生小明为了在同学面前证明自己游泳游的好,在野外的水库里就直接下水了。结果等他游泳游到水库中间的时候,一不小心被水库里的水草缠住了,他在那里拼命的挣扎,最后,被同学及时的救了回来,送进了医院。

通过这个例子,记者一诺,向大家讲了一下四种施救溺水者的方法:第一个,就是下水施救;第二个,寻找棍子或竹竿进行施救;第三个,大家手拉手进行下水施救;第四个,用衣服连接在一起或用绳子扔给落水者进行施救。这四个方法到底哪个可行,哪个不可行呢?记者一诺给大家做起了实验,实验结果证实:第一种方法、第三种方法不可取。第二种方法、第四种方法可行。

为了预防溺水,教育部专门也编写了预防溺水的童谣,我们大家都应该牢记。不要老想着这些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与我们离得很远,其实这样的事故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们要警钟长鸣,毫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