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活杂谈 > 正文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代表人物是谁,连横是什么意思

2024-02-27 22:41:01 点击:0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代表人物是谁,连横是什么意思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代表人物是谁,连横是什么意思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代表人物是谁,连横是什么意思是战国后期各国图存争强的一种策略的。

关于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代表人物是谁,连横是什么意思以及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代表人物是谁,合纵是什么意思,连横是什么意思,远交近攻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代表人物是谁,连横是什么意思

战国后期各国图存争强的一种策略。

合纵指弱国联合对付强国,即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对抗强秦;

连横指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即依附秦国。

一说六国南北相连为纵,合纵即六国联合抗秦;

东西相连为横,连横即六国分别服从秦。

苏秦、张仪等是著名纵横家。

合纵连横简介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

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

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

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合纵”,“连横”分别是什么意思?

我来具体回答一下:

战国时期著名的策略理论当属“合纵”和“连横”了,众多谋士利用这两个策略运筹帷幄于千里,影响7个大国的进退攻伐,十分壮观凌厉,这两个改变中原乱世的策略到底哪个更胜一筹?

我们先说说这两个理论是谁提出的。

合纵理论的目的就是联合韩、魏、楚、赵、燕、齐六国以赵国为首共同抵抗秦国的入侵,如果时机成熟,可以联合攻秦,瓜分他的领土。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公孙衍和苏秦。

公孙衍先提出理论,逐步实践,苏秦最后游说各国完成策略大局。

连横策略的提出都出自秦国相国张仪之手,他的目的是让小国家向秦国投降、和善结盟,如果其他国家不服,以秦国为首的强力联盟就可以攻打他们。

这个策略的主体就是秦国,腔兄禅张仪的这个策略完全为秦国长久考虑,也是为了对抗老同学苏秦的“合纵”策略提出的反制之道,张仪和苏秦两人以合纵连横策略逐步出道发迹,借此也完成了又贫穷普通到重权位尊的转变。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那么这个合纵和连横有什么好处呢?

这两个策略能够在战国大放异彩,主要还是它符合当时的大局形势。

七国有强有弱,有喜尘灶欢自保的,有喜欢征伐的,他们的目的都是获得更多的土地、利益,发展自己的实力。

在相互征伐、夺取的同时,如果面临劣势,就要极力地保存自己的实力,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

这两个策略乍一看稍微有点复杂,但是我们究其根本来看其实非常简单。

7个国家,1个最强,4个中等,2个最弱。

地理位置上,东西南北有5个,夹在中间的有2个。

他们相互进攻,相互争取利益,最受损的就是夹在中间的韩国、魏国。

最弱小的2个是韩国和燕国,他们又要受到其他国家的钳制和压迫。

所以,谋士们游说的合纵和连横策略对每个国家都有极大的诱惑性,不论哪个策略成功实施,他们都可以保存实力,获取利益,得到发展。

但是世事无常,天下没有完美获的利益,相互永久和平的战国时不可能存在的。

不论是合纵还是连横,各国想要的都是理想状态。

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

乃且愿变心易虑,割地谢前过以事秦。

小国、中等国家如果合纵成功,他们再也不会受到秦国的骚扰,不用夜不能寐,害怕秦国时刻偷袭、进攻。

可是秦国不打他们,其他国家就不会了吗?

秦国如果连横成功,坐拥咸阳大本营,其他国家就会犹如草芥随意收割。

但是其他六国又不是傻子,他们不想当作别人打马前卒,不想白白为秦国牺牲。

没有最完美的策略,只有历史的进步

这样看来,不管是合纵还是连横,他们都伍尘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不论选择哪种,都注定会失败。

但是这两个策略为什么可以流行于当时,被各国诸侯同意和支持呢?

没有哪个人可以看到过后100年的事,甚至连10年都预测不出。

各国诸侯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和迫在眉睫的问题,秦军压境,要么投降、要么请求外援。

投降的时候赶紧示好,说我同意连横,请你收下我当你的小弟吧。

等秦国回去,又蠢蠢欲动,联合其他国家图谋更多的利益,找回失去的土地,或是侵占别的国家。

所以,没有完美的策略,当时诸侯国只能根据眼前的情况和利益进行选择。

当然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因为苏秦和张仪停滞不前,几十年后,秦国吞并六国,统一了中原。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韩非子》